静不下来,不停地动弹,玩的时候也显得很吵闹
事例01 看起来很忙叨、缺乏耐性,一会儿摸这个,一会儿碰那个,一种玩具玩不了多长时间,就得换另一种玩具。
散漫的孩子活动量和活动幅度明显大于一般孩子。他们通常不能对某一种玩具产生持久兴趣,通常是看一看、摸一摸就把玩具甩到一边,很容易“喜新厌旧”。看到这种表现家长很生气,也很难受。但是家长只能耐着性子,憋着一肚子气去收拾弄得乱七八糟的玩具。如果家长一声不吭地收拾玩具,那么孩子不但不会感受到父母内心的失望,反而会认为家长在妨碍他们、干涉他们,不愿意再跟父母玩,甚至有意避开父母。
心灵处方——和孩子玩耍之前,先制定游戏规则。
玩游戏之前,家长可以启发孩子:“今天咱们玩什么游戏呢?好好想一想吧。”如果一种游戏没玩完,孩子急着换别的游戏,家长就可以说:“刚才的游戏,咱们还没玩完呢。等玩完了,咱们再玩更有意思的游戏吧。”
事例02 玩玩具时,不是一个一个地拿出来玩,而是把所有玩具统统倒出来玩。
对孩子来讲,最愉快的莫过于玩玩具。如果家长紧跟在孩子的屁股后面发牢骚,或者让孩子一边玩一边收拾,或者只允许玩完一个再拿出来一个,那么孩子会觉得很痛苦。在他们看来妈妈不再亲切可爱了,而简直像个女魔头。
心灵处方——家长应该允许孩子把所有玩具全部拿出来玩。
孩子玩玩具时,家长应该让他尽情地玩,玩够之后再收拾。如果需要收拾的量太大,孩子会望而却步,索性不动手。此时,家长要灵活地给孩子划分他能承担的、适合他能力的收拾范围,其他可由家长帮忙收拾。孩子一旦明白玩完玩具需要自己整理的事实,就不会再弄得乱七八糟,反而会适当减少把所有玩具统统倒出来玩的次数。
孩子无理取闹时,家长不能以大喊大叫的方式制止他。孩子会说:“你让我安静,你怎么那么大声呢?”面对这种情况,家长应该尽量压住心中的怒气,同时也要压低声音,并把食指放到双唇上示意他安静下来。“此处无声胜有声”,或许这种手势胜过大喊大叫。如果孩子仍处于兴奋状态,一时无法平静下来,还有可能进一步做过激行为时,家长应该马上把孩子领到室外,让他自由地活动一番。
事例03 孩子不愿意坐着安静地玩,而是愿意跑来跑去。
就像人的长相千差万别一样,每个人的性格也各不相同。和别人谈话或者交往时,如果事先了解那个人的性格特点,则有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交际策略,也有利于疏通彼此间的感情。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内向性格,喜欢安安静静地坐在一个地方看书或者玩,但是,有的孩子却天生好动,喜欢一刻不停地跑来跑去。对于具有过激行为倾向的孩子,如果家长试图强行地控制他,他就会有一种被一根绳索捆绑的压抑感觉。假如父母强行控制了孩子,从表面上看孩子是安静下来了,父母也得到了暂时的胜利,但事实上孩子的逆反心理在急速增长,也许会越来越厉害。
心灵处方——需要父母采取一定的宽容和许可态度。
对这样的孩子,家长应该允许他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较为自由地活动,随意地打闹。但家长一定要严格限制放松时间,要让孩子明白:只能在规定时间内随便打闹。
另外,孩子若真的不喜欢安安静静地坐着玩,家长就不必强迫孩子。因为这只能助长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,他会更加厌烦学习或看书等需要安静才能完成的事情。对于这种孩子,家长可以让他玩保龄游戏,因为保龄游戏是集趣味性和规则性于一体的游戏,既能提高孩子的运动协调能力,也能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和注意力。当人们按照一定顺序依次进行保龄游戏时,孩子能学到等待自己顺序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。